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

(16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4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

 

(1)秦汉时汉民族的四个特征初步具备。 共同语言:书同文,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共同地域: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巩固。 共同的经济生活: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共同的文化: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6分。答对3点即可) (2)人心的改变: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人文主义走向了理性科学时代 (2分) 政治制度的改变: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2分) (3)观点: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分) 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4分,答对2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论证“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首先依据材料中斯大林的论述把握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特征, 然后结合秦汉的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关史实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共同语言方面, 秦始皇统一文字, 官方字体为小篆; 共同地域方面, 全国统一,大一统确立;经济生活方面, 秦朝车同轨, 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方面, 秦朝“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汉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2) 回答本小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和分值,要适当展开, 不能过于笼统,局限于一个国家。“人心的改变”,即思想方面,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走向理性科学;政治制度的改变,即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 年宪法》、《1875 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 (3) 观点依据材料适当概括即可, 突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世界的整体性皆可。可联系所学知识,从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选取史实加以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民族的形成·汉民族;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的确立;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6分)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6分)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2分)

 

查看答案

2013~2014年,乌克兰发生了严重政治危机:乌克兰国内的亲俄派与亲英美派对立并引发武装冲突。危机引起许多国家的直接干预:俄罗斯立即强势介入,法、德、英、美等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向俄罗斯施压;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等国也表示高度关注。2015年2月,俄、乌、法、德四国领导人举行会谈,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乌克兰危机各方同意停火,危机才告一段落。透过乌克兰危机,可以看出

A.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

B.多极化形成过程中,大国之间存在反复博弈

C.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D.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

 

查看答案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说: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文中杜鲁门“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的表述暗指哪一国家

A.德国              B.中国               C.苏联              D.英国

 

查看答案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所谓社会主义者分为三类……第二类是现今社会的拥护者……他们力图保持现今社会,不过要消除和它联系在一起的弊病。为此,一些人提出了种种简单的慈善办法,另一些人则提出了规模庞大的改革计划。”据此可知

A.当时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科学社会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

D.恩格斯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科学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A)

应用研究年代(B)

生产推广年代(C)

A—B

年差

B—C

年差

A—C

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