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便一时显现起来了,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三 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哲学观点?(2分)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4分)

 

(1)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2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任意一点可给2分)。(2分) (2)唯心主义观点(2分)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2分) (3)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强调唯物主义哲学观;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6分) 认识: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中的“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表明唐代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吸收了本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外国文化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哲学观点,从材料二“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以看出,王守仁的观点为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第二小问思想核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认识理。 第(3)问,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归纳儒学在明清时期发展的表现,可从政治、经济、治学倾向等方面来概括。第二小问认识,注意要联系第一小问来谈认识,可从其根源、内容的特征、历史影响等角度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唐朝的文化•特点及形成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王守仁的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名师点睛】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从命题角度看,①以地区冲突、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上海世博会、“神舟”号载人飞船等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儒家思想的许多合理部分,如教育理论中的有教无类、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等,都是命题的重点;考查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有利国计民生的发现发明等。②从横向角度命题,如以宋朝、明清时期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与启蒙运动作比较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者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2分)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说明思想?(2分)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2分)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那里?(4分)材料三较之材料一、材料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2分)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2分)

 

查看答案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之对于平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    

A.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 

C.贵族政治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的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A.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