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外夷者,外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者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2分)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说明思想?(2分)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2分)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那里?(4分)材料三较之材料一、材料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2分)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2分)

 

(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2分)不同点: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4分) (2)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洋务派的观点。(4分) (3)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6分) (4)不足之处在于否定一切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共同点,依据所学可知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思想,学习西方的科技,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第二小问不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抓住关键词“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是对比的基点,结合材料内容即可找出答案: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则认为,外国侵略还是小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者才是大祸。 第(2)问,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体现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第二小问派别,根据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张之洞”和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知是洋务派的观点。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该问题可以转换成新文化运动比洋务运动及地主阶级自强派的进步性体现在何处,即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则认为“民权学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却提出了要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只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第(4)问,本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补课,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局限性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态度,产生了否定一切古代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 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学西方学习的历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①从主体上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②从内容上看,从学习技术发展到学习制度、观念。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③从目的上看: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④从过程上看:发展变化速度快,斗争激烈。⑤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之对于平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    

A.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 

C.贵族政治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的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A.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查看答案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离骚》         B.《子虚赋》       C.《论语》       D.《诗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