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32分)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2分)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建立了什么制度?(4分)各有何优越性?(4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图中三省在运行中表现出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4分)涉及的制度对专制王朝统治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6分)

(4)根据材料,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看法。(2分)材料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2分)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3分)

 

(1)周:分封制,优越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4分) 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分) (2)关系: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相互合作,相互制衡。(4分)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开放了政权;为专制统治提供人才保障;巩固了封建统治。(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内涵: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3分) 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6分) (4)看法:认为丞相制度会导致“小人专权乱政”。(2分) 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分)(帝相矛盾,或君相矛盾等也可得分) 趋势: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步强化。(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中“裂土田而瓜分之”分析,应是分封制。第二小问优越性,从“轮运而辐集……离为守臣扞(捍)城”归纳。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应是郡县制,其优越性根据“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归纳。 第(2)问,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相互关系,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各自的只能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第二小问作用,图②主要考察古代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第(3)问,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三中的“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度的意义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4)问,第一小问看法,根据“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会导致“小人专权乱政”。第二小问矛盾,根据第一小问很容易判断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第三小问趋势,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步强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废丞相 【名师点睛】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①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以加强皇权;同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三公职权,这一现象在东汉更为明显。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④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⑤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其中,1937—1944年,美国对中国的看法被称为“赞赏时期”,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B.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

C.新中国的成立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查看答案

1939—1941年,国民政府军队为保卫长沙奋勇抗日。下面是电视剧《长沙保卫战》主题歌词节选,该内容反映的时代主题是呼唤    

满分5 manfen5.com

A.国共合作                      B.全民团结坚持抗战

C.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全民强身不作病夫

 

查看答案

毛泽东曾赋诗颂扬骁勇善战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940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查看答案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下列史实能为这一论断提供佐证的是    

①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

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狂妄计划

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④枣宜会战中日军遭受重创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