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

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试分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的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颂词”,即体现“歌功颂德”之意。再结合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及其特征,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不能够体现题干“最主要的目的”要求,排除。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帝制度 【名师点睛】要注意把握住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即权力高度集中。具体主要涉及三个制度,即A.建立“皇帝制度”,包括“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特征;B.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C.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查看答案

公元前202年, 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 称帝建立汉朝, 遵循周朝宗法制的原则, 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为太子, 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选项

姓名

性别

年龄

生母姓名及身份

在诸子中的特点

A

刘肥

20岁

曹氏,刘邦反秦前在家乡的情妇

最年长且最贤能

B

刘元

12岁

吕雉, 刘邦结发之妻, 现封为皇后

人缘最好

C

刘盈

10岁

也是吕雉, 同上行

柔弱善良

D

刘如意

3岁

戚懿, 刘邦最受宠的妃子

最受父亲宠爱

 

查看答案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    

①分封制      ②等级制      ③君主专制      ④宗法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15分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背景。(3分)材料二中“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四的观点(4分)。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以元朝行省制度为例加以说明此观点。(6分)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名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