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

15分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背景。(3分)材料二中“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四的观点(4分)。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以元朝行省制度为例加以说明此观点。(6分)

 

(1)历史背景:血缘关系日渐疏远,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3分)政治绩效:维护国家统一。(2分) (2)观点: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要针对当时的实际政治状况;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动的。(4分) “针对当时实际政治”:元朝疆域空前辽阔。(2分) “不断变动”:元朝初年为临时机构,后成为正式机构;职责范围不断调整,日渐增多。(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根据“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可知血缘关系日渐疏远,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坏;根据“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周王室衰微。第二小问政治绩效,根据“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可知维护国家统一。 第(2)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可知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要针对当时的实际政治状况;根据材料“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可知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动的。第二小问,“针对当时实际政治”: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设立行省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变动”:根据“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可知元朝初年为临时机构,后成为正式机构;根据“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职责范围不断调整,日渐增多。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名师点睛】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唐朝实行的节度使导致权利的分散国家动乱、宋朝时期撤掉所有武官官职全部由文官担任又太过绝对。第二,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使大权收归中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名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8分)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

(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8分)

 

查看答案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海禁和闭关锁国                  B.工商皆本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查看答案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