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名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

 

(1)时代背景:政治上,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铁梨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8分)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的特点;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6分)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脉络的理解。第(1)问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调整;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加以考虑。 第(2)问相同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的特点;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第(3)问特点,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四提取,从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面加以概括。根据“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知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根据“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名经等科”可知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根据“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知科举制日益完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战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社会呼吁公平、公正,“考碗”之风日盛的今天,选官制度尤其显得重要,在今后复习中要特别关注。命题的角度往往以科举制度的内容、作用入手,考查其历史进步性;可以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联合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沿革、特点及其评价。同时,考生还应结合世界史上的其他国家的选官制度进行横向联系,以此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8分)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

(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8分)

 

查看答案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海禁和闭关锁国                  B.工商皆本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查看答案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查看答案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