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可以分析出农民迁业造成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激化中日矛盾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加剧内忧外患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查看答案

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一幅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航海图上清楚地绘制出了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此得出的认识是(    

A.朝贡贸易始终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形式

B.明朝对外贸易一度活跃

C.外贸的政治目的服从于经济目的

D.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查看答案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查看答案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官僚政治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形成与否

C.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D.经济重心南移与否

 

查看答案

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