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A.继承了选官方式                     B.促进了经学发展

C.扩大了举荐范围                     D.淡化了门第出身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中可以看出,科举制比举孝廉进步,唐代的科举制没有出身的限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所以选D 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选官制度·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是书法家赵朴初的作品,该作品的书法艺术

满分5 manfen5.com

A.创始于秦代成熟于东晋

B.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C.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D.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查看答案

(15分)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三的作者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4分)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查看答案

(25分)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三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 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两例说明。(9分)

(3)指出材料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4分)并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4分)

(2)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2分)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查看答案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当年毛泽东说的“进京赶考”其背景是

A. 解放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 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建立

C. 全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        D. 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