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有人说:“妥协和转化贯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16分)有人说:妥协和转化贯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办洋务之人,“大半因循懦玩,畏蜀如虎,而未见一士之谔谔。”结果是“仅袭皮毛”,“终不能一旦骤臻于自强。”这意味者,士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实现转化。而事实表明,此时的转化正存在着许多现实可能性,一些主张学习和吸收西学的官吏和传统士人,如王韬;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的学生,如钟天纬;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如马建忠等就实现了这一转化。

——钱穆《晚学盲言》

(1) 材料中实现这一转化指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现这一转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1628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来表明其内容是历史传统……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根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中是如何体现“妥协和转化贯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观点的?(6分)

 

(1)转化:把向西方学习的重心由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由洋务派转化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4分) 原因:参与和反思洋务运动,促使其自身觉醒;中外联系的加强和交流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成为其实现转化的经济基础。(6分) (2)妥协: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这种宫廷政变的方式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达成妥协;通过《权利法案》,既保留了君主,又确立了议会主权。(4分) 转化:英国由封建专制转化为近代民主政治(或君主立宪制)。(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派思想家,据此可知“实现了这一转化”指的是由学习先进技术转化到政治制度方面,由洋务派转化为早期维新派;其原因可以从自身的觉醒、中外交流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与理解,解题时注意抓住“妥协和转化”,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为史实,从妥协与转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妥协可以结合光荣革命以《权利法案》去分析,转化可以结合封建与民主两个方面的转化分析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24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8分)

(3)归纳材料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8分)

 

查看答案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查看答案

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查看答案

19世纪,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对这—数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分工体系

B.欧洲处于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导力量和中心地位

C.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尚未波及亚洲

D.欧洲造就了现代世界,现代世界造就了欧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