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内容有关(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雅典的梭伦改革,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破了世袭特权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潮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摘编自《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书籍》
(1)根据材料,概括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变化及原因。(6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手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杭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典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根据材料,概括双方对当时战局的看法。(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双方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责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