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中国

日本

相差年数

事项

事项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相同点: 参考一:经济近代化开始时间、开启模式大体相同。19世纪50和60年代相继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从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开始,近代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开始时都来自西方国家)。(3分) 原因:都遭受西方侵略,开始沦为西方半殖民地;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本国改革势力的推动。(3分) 参考二:文化教育近代化开始时间相同,两国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创办近代学校与派遣留学生,开始文化教育近代化。(3分) 原因: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西方教育的影响(3分) 不同点: 参考一:工业近代化结果不同:日本基本从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而中国根本未能实现工业化。(3分) 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对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为工业化创造了基本前提,而中国反而维护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3分) 参考二:教育改革结果不同:日本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教育系统,中国最终没能彻底改变封建的教育制度。(3分) 原因:领导者的素质差异(旧官僚与资产阶级改革家);经济基础不同;接受外来文化的差异(以儒学为根本,排斥西方科技教育)(3分) 参考三:政治近代化时间不同: 近代政治制度的确立相差20年以上,更有甚者达50年以上。(3分) 原因:清政府一直在维持传统的封建统治机构,而明治政府却是在废弃幕府统治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日本商品经济发展新的阶层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阻碍民主政治的建立;而日本传统文化没有沉重负担,易于学习外来文化,所以走得较快。(3分) 参考四:近代化进程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是通过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同时进行;中国则是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一步一步缓慢推进的。(3分) 原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势力根深蒂固,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与改革力量强弱不同;传统文化对外来文明态度不同;国际环境不同。(3分) 参考五:中国近代化整体程度落后于日本,经济与教育起步差距较小,政治差距巨大;实施的结果整体差距巨大。(3分) 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封建制度的强大程度不同;领导者的决心、素质目的不同;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的态度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中日近代化的比较。学生需仔细阅读表格,提取历史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加以回答。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可以选择的角度很多,但是保险起见还是选择一些常见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答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及其原因 【名师点睛】材料题是考试中学生最头疼失分最多的题型,在做材料解析题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有目的阅读,也就是说我们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表格中多次出现的时间、多次出现的具体的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城市往往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的历史。

材料一、吴王阖闾统治期间(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采纳谋臣伍子胥提出的“君治民,共霸成王,从近而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建议,江南的城市开始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

在16到19世纪四百年里,江南地区人口的增长、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围绕着手工业,又需要大批商人来贩运粮食、棉布和其他物品,并开办典当行,为手工业者提供资金。这些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中小市镇,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到19世纪末期,江南已有一千余个市镇,其中颇多拥有数千户至万余户人口的巨镇。直到今天,以小城镇密度与平均非农业人口来观察,苏、浙、沪三省市是全国小城镇最发达的地区。

——摘编自刘玉才《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物质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的江南城市和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镇)形成的不同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对西欧社会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西北欧佛兰德尔的毛纺业城市,还是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14和15世纪手工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中世纪城市市民政治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

——摘编自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与城市》

(2)依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8分)

材料三、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以这个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人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3)依据材料三说明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查看答案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查看答案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把中美关系概述为: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B.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C.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D.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1967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次讲话中说:“在经济秩序中,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至成为使美国感到极为不舒服的竞争对手。”这些话(   

A.与当时的历史事实基本相符

B.说明法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C.说明欧共体的成立步履维艰

D.证明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查看答案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美国试图与中国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孤立中国的政策

C.美国认为美中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D.美国希望瓦解中苏同盟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