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控制下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材料二     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胜利属于中朝一方;也有人认为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局;还有人认为美韩一方取得了胜利。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当时世界格局角度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6分)

2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你同意哪一说法?理由是什么?(9分)

 

(1)原因: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6分) (2)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中国把美韩军队打退到三八线以南,扭转朝鲜战局的战略目的已达到。美国并没有达到侵占整个朝鲜半岛的目的,这是中朝军队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标志。(或同意第二、三种说法。理由:略)(9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一信息“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控制下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朝鲜战争。因此,关于“原因”,把握住“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即可。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本问属于观点评论说明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不唯一,肯定三种观点之一即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朝鲜战争;史学理论及历史素养·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层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1)依据材料,联系中外近代史上有关史实说明世界及中国近代化的变革顺序。(6分)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导致中国与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统称为“百日维新的改革法令.它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了以欧洲的学风为基础的新学校,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新的由应征者组成的军队.这些措施始终停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这时,他废除了年轻的皇帝,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出“百日维新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特点,并分析其中原因。(12分)

 

查看答案

(25分)一个民族在经历落后的痛楚后,往往会向先进的民族与国家学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四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6分)                                        

3结合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9分)

 

查看答案

1954年底,美国就开始对即将召开的某次会议极力阻止,他们认为:如果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家对举行没有西方参加的会议产生了兴趣,从而在联合国内部形成一个强大的反西方集团;其次,会议将为周恩来传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一个极好的讲坛对这次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C.表明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交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