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层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1)依据材料,联系中外近代史上有关史实说明世界及中国近代化的变革顺序。(6分)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导致中国与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9分)

 

(1)世界:文艺复兴、运动——精神层面的变革;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制度的变革;工业革命——器物的变革。中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即器物——制度——思想)。(6分) (2)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9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跨度比较大,要注意题干“说明”以及“有关史实”要求,要注意避免缺乏史实的“空谈”,一定要结合中西方近代化变革相关史实展开。总体上围绕“世界,即精神层面的变革——制度的变革——器物层面的变革”“中国,即器物——制度——思想”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本问考查跨度比较大,涉及到的考点比较多,中外关联。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注意围绕以下维度展开:A.西方列强的侵略;B.中国固有传统思想(诸如“夷夏观念”“天朝上国”等)的束缚;C.对西方认识的层次性差异等。所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西方社会的民主思想·系列实践;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新文化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统称为“百日维新的改革法令.它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了以欧洲的学风为基础的新学校,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新的由应征者组成的军队.这些措施始终停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这时,他废除了年轻的皇帝,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出“百日维新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特点,并分析其中原因。(12分)

 

查看答案

(25分)一个民族在经历落后的痛楚后,往往会向先进的民族与国家学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四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6分)                                        

3结合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9分)

 

查看答案

1954年底,美国就开始对即将召开的某次会议极力阻止,他们认为:如果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家对举行没有西方参加的会议产生了兴趣,从而在联合国内部形成一个强大的反西方集团;其次,会议将为周恩来传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一个极好的讲坛对这次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C.表明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交流

 

查看答案

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公仆,他用社会进化论宣传他的主张关于严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他的主张反映了他赞成实行民主共和制  

B.严复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与主张变法的先师,借助经学外衣否定专制统治

C.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社会要实行变法革新

D.严复与梁启超、谭嗣同一样,参与了维新变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