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

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②龙生龙,凤生凤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C 【解析】 试题分析:考察古代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①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世官制;②指的是汉代的察举制;③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④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故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名师点睛】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 三衙

 

查看答案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还是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

A、唐朝时相权高于皇权

B、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C、唐朝时已经出现君主立宪制

D、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

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

 

查看答案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