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B 【解析】 试题分析: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前者官员主要是向丞相负责,丞相因此而位高权重。而后者官员之间则是互相独立互相制衡,统一对皇帝本人负责。三省六部制最大的意义便是将皇权一分为三,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根据以上所述,可以排除A、C选项而本题重点是在“现代属性”一词上。因此应该是B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重要制度一定要准确掌握。如秦朝时的三公九卿制。唐朝时的三省六部制。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无论三公 ,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还是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

A、唐朝时相权高于皇权

B、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C、唐朝时已经出现君主立宪制

D、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

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

 

查看答案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查看答案

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对这一制度基本特征的概括准确的是(    )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B.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C.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查看答案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