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中问的是“本质问题”,应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角度回答。题干材料反映了相权过重威胁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制度。 【易错警示】做这一类选择题,一定要注意题干中设问的关键信息。常见的有“本质问题”“根本原因”“实质”等,紧扣材料、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选择题的法宝,通过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一边审题一边勾画关键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做题效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史记》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学术观点                  D.秦简的记载

 

查看答案

《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查看答案

图是秦朝琅琊石刻拓本。记录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上了琅琊(今胶南县)。内容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表明秦始皇登山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满分5 manfen5.com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炫耀文治武功

C.宣示皇权至上            D.祈求国泰民安

 

查看答案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B.宗法分封逐渐瓦解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查看答案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