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22分)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22分)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四: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型,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1)依据一、二、三则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9分)

(2)材料四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9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4分)

 

(1)特点:从分封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前朝贵族等;(3分) 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3分) 从分封内容看,除土地外,有些受封者还得到大量物资和人口等。(3分) (2)有人认为秦亡与实行郡县制有关;(3分) 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3分) 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3分) (3)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宗法制,要求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然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从材料一、二来看,西周统治者分封的对象有同姓亲族(如材料一表格中的晋、卫、鲁和燕,材料二中的图片显示姬姓诸侯国约占四分之三)、异姓功臣(例如齐国)和商朝后裔(例如宋国),但是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他们掌控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战略地位重要。材料三中铭文记载的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说明受封者得到大量物资和人口。 第(2)问,根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可知有人认为秦亡与实行郡县制有关;根据“”可知根据“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可知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根据“郡县之制,垂二千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 第(3)问,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但回答时必须结合材料,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综合史料信息认识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解读和接受,并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即是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并根据试题的要求,组织、再现和运用学科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能力测试的基本内容和决定考试水平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    

A.御寒功能  B.标识功能  C.装饰功能  D.遮羞功能

 

查看答案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查看答案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禅让制向世袭制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查看答案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消除社会动乱,强化君主专制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稳定统治秩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