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各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

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各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居住的地位和建立的国家。《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材料中“中国”指的是    

A.内陆地区             B.周天子的直辖区

C.中原地区            D.华夏族的诸侯国

 

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参加会盟的均为诸侯国,而材料中的“中国会盟”明确表示“中国”是指参加会盟的诸侯国,由此判断为D项准确。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内容 【名师点睛】关于西周分封制,学生还要知道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授民授疆土”;诸侯应尽的义务包括: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服役,保卫周王。分封制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地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周文化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满分5 manfen5.com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4分)

(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3分)

(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6分)

(4)材料四中“苏联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4分)

 

查看答案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二 1952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l952年=100)

满分5 manfen5.com

(图表说明:横轴为年份,以1952年为起点,1965年为终点;纵轴为国民生产总值指数)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指出材料一“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基本内涵。(1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2分),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分)

 

查看答案

(18分)古今中外贸易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反映了世界经济走向融合与交流的特征,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清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2)从材料二看,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商品输出猛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查看答案

美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20年间,先后发生四次经济危机。根据美国官方统计,情况有如下表。这主要表明    

危机起讫年月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失业人数最高点(万人)

物价消费变化%

1953.8—1954.8

9.1

393

-0.4

1957.3—1958.4

13.5

508

+4.2

1960.2—1961.2

8.6

500

+1.6

1969.10—1970.11

8.1

503

+6.6

A.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加强

C.资本主义已垂死腐朽穷途末路

D.美国战后霸权政策使美国经济受挫严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