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满分5 manfen5.com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4分)

(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3分)

(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6分)

(4)材料四中“苏联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4分)

 

(1)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领导人希望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分)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2分) (2)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建设社会主义(2分) (3)表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分)影响:破坏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各国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特点:国家干预经济(1分) (4)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地方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根源,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2)问,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第二小问突破,因为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来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发展经济,进而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 第(3)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所学可知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第三小问特点,罗斯福新政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度过了危机,挽救了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第(4)问,考查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根据所学可知:①逐步僵化,僵化的体制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落后;)③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重积累,轻消费,征收高额农业税,人民消费水平低,损害人民利益)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政企不分)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弊端 【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体制的比较: (1)相同之处 ①都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实行的。 ②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 ③都暂时解决了危机,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2)不同之处 ①从实施的目的看:斯大林体制是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活力。 ②从实施的效果看:斯大林体制存在很多弊端,给苏联造成了社会危机,后经历届政府改革仍然无法改变。罗斯福新政所体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加强。 ③从实质来看,斯大林体制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模式,而罗斯福新政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二 1952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l952年=100)

满分5 manfen5.com

(图表说明:横轴为年份,以1952年为起点,1965年为终点;纵轴为国民生产总值指数)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指出材料一“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基本内涵。(1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2分),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分)

 

查看答案

(18分)古今中外贸易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反映了世界经济走向融合与交流的特征,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清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2)从材料二看,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商品输出猛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查看答案

美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20年间,先后发生四次经济危机。根据美国官方统计,情况有如下表。这主要表明    

危机起讫年月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失业人数最高点(万人)

物价消费变化%

1953.8—1954.8

9.1

393

-0.4

1957.3—1958.4

13.5

508

+4.2

1960.2—1961.2

8.6

500

+1.6

1969.10—1970.11

8.1

503

+6.6

A.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加强

C.资本主义已垂死腐朽穷途末路

D.美国战后霸权政策使美国经济受挫严重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出现了“凯恩斯革命”,形成了凯恩斯经济学下列说法符合凯恩斯主义的是(    

A.节俭对于个人是一种美德,但对社会却是种恶行

B.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

C.以大地产为代价,增加中小农数量

D.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