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势力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B 【解析】 试题分析:“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的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正确答案为B。“祭天”、“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理论,A、D排除。皇帝重视灾难,符合“天人感应”理论,排除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查看答案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

 

查看答案

《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予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少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古代科技与工业革命存在何种关系?(2分)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可,为什么?(6分)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