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最早应出自( )
A.西周 B.秦代 C.汉代 D.元代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 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
A.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
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唐太宗、康熙帝都是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们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国家者,以人才为要……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清圣祖圣训》卷23《任官》
材料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与康熙帝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相同观点。(3分)
(2)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帝王的用人观。(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