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

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最早应出自(     )

A.西周   B.秦代   C.汉代   D.元代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天下,首创皇帝制,故答案选择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后期导致诸侯混战,故A项不正确;汉、元虽是大一统王朝,但是题目所说的最早的朝代,故C、D项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 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

A.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

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唐太宗、康熙帝都是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们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国家者,以人才为要……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清圣祖圣训》卷23《任官》

材料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与康熙帝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相同观点。(3分)

(2)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帝王的用人观。(2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日本人说:明治维新“为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材料二            明治政府教育纪事(节选)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新《学制》,迅速普及教育。

1881年制定《中学教学大纲》。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

1871年,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

1896年3月,国会通过《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

材料三           日本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率

年代

1885

1890

1910

比率

1.8%

2.1%

2.3%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四  《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处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肖兴安 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木户孝允认为“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的理由。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4分)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主要举措。(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2分)

 

查看答案

(11分)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社会风俗产生重大影响,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也反映出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至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又为之一变。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天下之士,有能笃信好学,至老不倦,卓然可当方正有道之举者,官之以翰林、国子之秩,而听其出处,则人皆知向学,而不竞于科目矣。庶司之官,有能洁己爱民,以礼告老,而家无儋石之储者,赐之以五顷十顷之地,以为子孙世业,而除其租赋,复其丁徭,则人皆知自守而不贪于货赂矣。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民间当妇女不幸夫亡之日,见其跄地呼天、迫不欲生之状,亲族人等苟有人心者,自应恻然动念,从旁劝慰。乃闻闽省有等残忍之徒,或慕殉节虚名,或利寡妇所有,不但不安抚以全其生,反怂恿以速其死。甚或假大义以相责,又或藉无倚以迫胁。

——《福建省例》三十四《杂例·禁止殉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顾炎武的意图。(5分)

(2)据材料二,顾炎武主张为官者应如何改善风俗?(3分)

(3)材料三中对妇女贞洁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出现怎样的变化?(3分)

 

查看答案

(15分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衰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而。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然新安人衣食甚菲啬,薄糜盐齑,欣然一饱矣。惟娶妾、宿妓、争讼,则挥金如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至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刘建生《晋商研究》

材料三  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

——汪道昆《太函集》

材料四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动因,反而有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新安”、“山右”分别代表什么?说明新安、山右大贾的区别。(8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山右、新安商人价值追求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新安商人价值取向的因素。(4分)

(3)你是否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