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皇帝诗三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皇帝诗三首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摘自张玉书、张英等《御制诗集》

材料二 同胞们,只要你们还有一点尊严,只要你们承认自己是世代相传的高尚传统的后裔和维护者,你们不支持不合作运动就是违反宪法,同这样一个变得如此非正义的政府合作就是违反宪法。我不是一个反英主义者,不是一个反不列颠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反政府主义者……只要当政府保护你们自尊心的时候,合作才是你们唯一的职责。同样,当政府不但不保护你,反而剥夺你的尊严时,不合作就是你的天职。这就是不合作之真谛。

——摘自甘地《论不合作》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甘地不合作主张的主要特点和本质特征。(4分)并从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的政治行为和甘地的政治主张。(5分)

 

(1)事件: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2)主要特点:运用非暴力反抗方式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斗争。(2分) 本质特征:反抗英国在印度野蛮的殖民统治,谋求印度的民族独立。(2分) 评价:康熙的政治行为打击了分裂势力,维护了民族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分)甘地的政治主张是从道德上、从个人解放的角度,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利用传统的宗教形式宣传民族主义,对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实现了重大突破。(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分别理解诗歌的含义,迁移所学知识判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诗一中“滇平”、“洱海昆池”、“三苗”、“六诏”等,可以看出这是“平定三藩”;诗二中“闻海上捷音”、“海隅”、“九壤同”等,可以看出这是“收复台湾”;诗三中“瀚海”、“天山”、“亲征”等,可以看出这是“平定噶尔丹叛乱”。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判断甘地不合作主张的主要特点。第二小问从英国殖民统治和印度人民的愿望等方面指出其本质特征。第三小问评价,结合康熙帝、甘地的活动,立足于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分别评价各自的主张。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 【名师点睛】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叛乱,消除了西部边疆的分裂割据状况,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的统一。中俄雅克萨之战的时间是1653年—1689年,结果清朝战胜沙俄。此战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萨之战是中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查看答案

(12分)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剑桥晚清史》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重点解读一个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全面准确)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材料一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

第一次于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水,……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

第二次于王莽建国三年(距第一次改道672年),黄河主流迁徙至魏郡,经济南到千乘。

第三次于宋仁宗庆历八年(距上次改道977年),由于商胡决河,河水溃决造成新的河床,从而分成东、北两支。……有时北流开而东流闭,有时则东流开而北流闭。

第四次阳武故堤溃决,时为金章宗明昌五年(距上次改道146年)。此时黄河大半之水经由泗水而进入淮河,此时北流仍通。

第五次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距上次改道95年),此时会通河成,河水往南,北流已微,到明代宏治中,至是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所承受,北流遂绝。明人防黄河北流,如防大盗,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

第六次清咸丰三年时(距上次改道566年),黄河在河南省兰封县西北的铜瓦厢溃决,再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此后即无大水灾发生,证明黄河应向北流才对。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时期

治理黄河概况

春秋战国

黄河下游普遍修筑堤防。

西汉

专设“河堤使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规模。

东汉

王景治河,修渠筑堤,疏通游积。

魏晋之际

对黄河进行过两次较大的治理。

唐代

在尚书省工部之下设水部,地方官员都有治河修守的职责。

北宋

设置都水监,专管治河,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开展机械浚河。

元代

贾鲁治河采取疏、浚、塞并举的技术。

明代

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都负有治河职责。

清代

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

——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材料三 元末黄河屡屡泛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隄”。短短一个月时间,“又北决金隄。”“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元朝政府疏浚黄河大量征用民工,加之艰苦的劳役以及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任意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北方白莲教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历史上的那些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上黄河水道变迁的特点以及黄河水道变迁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黄河水道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