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1)背景: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5分)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5分) 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5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考生只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任何一项重大科技成就的产生都是有科学理论有了重大突破。(2)从当时的背景包括国内和国际来分析,这样就可以全面分析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第(2)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条件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来回答,理论上成熟,政府大力支持,人民极其拥护。历史意义要分为自身意义和世界意义两个方面。自身的意义主要是维护了自身的安全,世界性意义就是打破美国和垄断,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研制原子武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查看答案

(12分)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剑桥晚清史》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重点解读一个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全面准确)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材料一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

第一次于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水,……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

第二次于王莽建国三年(距第一次改道672年),黄河主流迁徙至魏郡,经济南到千乘。

第三次于宋仁宗庆历八年(距上次改道977年),由于商胡决河,河水溃决造成新的河床,从而分成东、北两支。……有时北流开而东流闭,有时则东流开而北流闭。

第四次阳武故堤溃决,时为金章宗明昌五年(距上次改道146年)。此时黄河大半之水经由泗水而进入淮河,此时北流仍通。

第五次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距上次改道95年),此时会通河成,河水往南,北流已微,到明代宏治中,至是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所承受,北流遂绝。明人防黄河北流,如防大盗,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

第六次清咸丰三年时(距上次改道566年),黄河在河南省兰封县西北的铜瓦厢溃决,再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此后即无大水灾发生,证明黄河应向北流才对。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时期

治理黄河概况

春秋战国

黄河下游普遍修筑堤防。

西汉

专设“河堤使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规模。

东汉

王景治河,修渠筑堤,疏通游积。

魏晋之际

对黄河进行过两次较大的治理。

唐代

在尚书省工部之下设水部,地方官员都有治河修守的职责。

北宋

设置都水监,专管治河,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开展机械浚河。

元代

贾鲁治河采取疏、浚、塞并举的技术。

明代

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都负有治河职责。

清代

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

——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材料三 元末黄河屡屡泛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隄”。短短一个月时间,“又北决金隄。”“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元朝政府疏浚黄河大量征用民工,加之艰苦的劳役以及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任意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北方白莲教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历史上的那些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上黄河水道变迁的特点以及黄河水道变迁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黄河水道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分)

 

查看答案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伽利略         B.牛顿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