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比例 | 51%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 B.以德治国 C.公平竞争 D.学而优则仕
明天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朝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将四千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个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的外衣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在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影响这一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6分)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6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