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解析】 试题分析:不管是什么时期,军国大事最终都是由皇帝决定的,A说法有误;材料所体现的是皇帝与大臣对国家大事的商议,并没有体现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对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排除C,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朝议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将四千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个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的外衣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查看答案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在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影响这一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6分)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6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分)

 

查看答案

(14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

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

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4分)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4分)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6分)

 

查看答案

(12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6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查看答案

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米诺夫写到:“(继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因此,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是指克里米亚战争         B.“新的民主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

C.“受教育阶层”指无产阶级         D.“现存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