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在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影响这一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6分)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6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分)

 

(1)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2)差异: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或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每点2分,共6分)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具有进步作用;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 “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概括得出。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根据以上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归纳,重点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认知,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学生识别图表,获取有效信息,比较、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差异”,根据图表信息,直接比较、认知,概括得出。关于第二小问的“评价”,即在于考查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性质”“作用”以及“影响”维度,结合相关史实展开。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议会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而斗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背景及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

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

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4分)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4分)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6分)

 

查看答案

(12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6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查看答案

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米诺夫写到:“(继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因此,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是指克里米亚战争         B.“新的民主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

C.“受教育阶层”指无产阶级         D.“现存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查看答案

巴黎公社规定:免除1870年10月到1871年4月的房租;取消面包房工人的夜班制;禁止当铺拍卖过期的典当品,凡在20法郎以下的典当品,无祭件退还原主。这表明公社(    

A.打碎了一些原先的国家机器

B.措施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C.实行了保护人民利益的措施

D.获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查看答案

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A.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B.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