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4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

(14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

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

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4分)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4分)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6分)

 

(1)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2)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主观原因”,从材料一信息中分析认知得出,言之有理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危害”,根据材料二,结合《马关条约》内容分析和认知,要注意凸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围绕相关史实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相关内容。要明确题干“结合史实论证说明观点”要求,切忌泛泛而谈,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实际考查学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灾难带来拯救民族契机”的认识。所组织答案符合相关史实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其实践 【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即“救亡图存”,贯穿中国整个近代。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与备考进程中,要注意把握住“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内在联系。涉及到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全面认识,涉及到消极方面,同时还涉及到积极方面。关于“积极方面”,是难点所在,很多同学理解不到位,要注意把握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国人不断觉醒,不断学习西方,客观上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维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6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查看答案

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米诺夫写到:“(继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因此,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是指克里米亚战争         B.“新的民主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

C.“受教育阶层”指无产阶级         D.“现存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查看答案

巴黎公社规定:免除1870年10月到1871年4月的房租;取消面包房工人的夜班制;禁止当铺拍卖过期的典当品,凡在20法郎以下的典当品,无祭件退还原主。这表明公社(    

A.打碎了一些原先的国家机器

B.措施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C.实行了保护人民利益的措施

D.获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查看答案

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A.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B.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查看答案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