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

(15分)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三 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彭博社(2010)1113报道,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到了抉择时刻》报道:2010127,欧盟同意为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贷款。

材料四 《中国财经报》曾报道:“欧债危机令欧元命悬一线。”而何伟文则持相反的观点,他在《欧元不可能崩溃》一文中阐述:“由于欧盟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至少目前为止,仍然基本上可以稳住欧元……欧元的最终前景,则是确信无疑的。”

请回答: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材料四给出了哪些“欧元不可能崩溃”的理由?(4分)

 

(1)含义: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大量白银流入西欧其它国家及中国;(1分)在世界市场中陷入边缘境地(或没有引起西班牙经济政治结构近代化变动;或没有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1分)白银流入西欧,促使金银贬值,消费能力提高,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1分)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1分) (2)原因: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分,答到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两个要点即可) 40年代: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2分) 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贸易出现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欧共体、日本的冲击等。(2分,答对两点即可) 现象:凸显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援助。(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问,紧扣“为他人做嫁衣”的限定,回忆有关知识列出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及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进行回答即可,本题是很基础的问题。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小问从背景角度分析说明即可。第二小问,阅读材料三,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说明其现象;从材料四中提取缓解欧洲债务危机措施的相关信息,说明欧元不可能崩溃的原因。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含义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现象、“欧元不可能崩溃”的理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

1956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6分)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4分)

(2)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11分)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二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满分5 manfen5.com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3分)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2分)

(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4分)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2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查看答案

美国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推出一项的“宏伟计划”:收购全球种子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加以“改良”——用申请了专利的转基因种子替代天然种子——控制全球食品供应。该公司目前已收购全球21%的种子公司,控制93%的转基因食品市场。该材料主要说明(  )

A.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B.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

C.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要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查看答案

进入21世纪,欧洲人的归属感变得更加强烈了,因为人们可以切身体验一种触摸得到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是指(  )

A.移动电话    B.欧共体

C.欧元        D.欧盟宪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