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下列关于这两次探索相同之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注重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B.都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
C.都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A=E B.B=F
C.B=H D.D=H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 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 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经济体制
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D.表明赫鲁晓夫要废除农业集体化
1983年3月撒切尔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同时降低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税率。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 )
A.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B.缓解经济发展中“滞涨”问题
C.废除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D.消除福利国家政策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