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主旨是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的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的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答案选D项。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名师点睛】“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查看答案

《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  

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至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7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发昌机器厂

中共一大

轮船招商局

《时务报》

五四运动

《青年杂志》

上海强学会

《申报》

淞沪会战

江南制造总局

 

 

 

 

 

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一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古代扬州繁荣的背景。(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衰”和曼彻斯特“兴”的原因。(11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