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
路(行政单位) | 贡绢州数 | 该路州数 | 贡绢州所占比例 |
河北东西路 | 29 | 38 | 76.3% |
京东东西路 | 12 | 19 | 63.2% |
京畿、京西北路 | 8 | 11 | 72.7% |
小计 | 49 | 68 |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 |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 )
A.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C.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
D.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