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C 【解析】 试题分析: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C。A项表述错在“批判”这个词语,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或者疑惑,而不是批判。B项的愚昧无知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题干只是表明科举制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摧残,而不是说明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的意义:收拢用人权,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开辟了新的入仕途径,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合理性,在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将教育与做官结合为一体,促成了社会形成持久的读书与重学的风尚;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广泛繁荣;是中国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沿用,影响深远。核心提示对于选官制度考生要想学好,首先要对每种选官制度的内涵与外延把握清楚,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该诗反映的制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    

A.稳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B.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查看答案

某一历史时期尚书仆射刘毅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查看答案

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评价的是中国古代的(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