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庶民和士不知有“国”、 “天下”,此现象不利于西周的统治和强盛,故A项错误;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容易形成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会导致诸侯割据,故B项正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等级的体现,不是宗法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

A.“周王—卿—诸侯—士”的等级序列

B.“周王—诸侯—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C.“周王—卿—士—诸侯”的等级序列

D.“周王—诸侯—士—卿”等级序列

 

查看答案

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   )

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固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裂

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查看答案

《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查看答案

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

A.内外服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30分):

材料1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2: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3: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660件,涉及3391件政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9)

(2)结合材料12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9)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一种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