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D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用儒家的经、义解释法律等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法律,其实也就是反映了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和法律糅合在一起,这也是儒学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工具的一个具体的体现。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查看答案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查看答案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查看答案

【历史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 安倍晋三是日本政坛中强硬的右翼人物,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观点,多次对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开脱,坚决支持小泉纯一年参拜蜻国神杜并亲自参拜,引起了中国、韩国政府和舆论的谴责和不满。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强调牢记历史,维护正义与和平。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国内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你认为中国应怎么应对?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原因以及中国实行这一举措有何意义?(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