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

【历史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 安倍晋三是日本政坛中强硬的右翼人物,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观点,多次对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开脱,坚决支持小泉纯一年参拜蜻国神杜并亲自参拜,引起了中国、韩国政府和舆论的谴责和不满。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强调牢记历史,维护正义与和平。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国内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你认为中国应怎么应对?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原因以及中国实行这一举措有何意义?(4分)

 

(1)原因:英国请求中国出兵;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保障中国与国际通道畅通的需要。 影响:支援了太平洋战场反法西斯斗争;粉碎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意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原因和影响各2分) (2)现象:法西斯右翼势力抬头。(2分)应对:向世界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阴谋及其本质面貌;展开不妥协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2分) (3)原因:曾受到日本的侵略,希望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2分) 现实意义:有利于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为维护亚洲的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由材料中的“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可以得出原因之一是英国请求中国出兵;由日军作战是因为“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可以反向得出保障中国与国际通道畅通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时是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影响:由材料中的“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可以得出支援了太平洋战场反法西斯斗争;粉碎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意图;据此再结合所学可以推论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安倍晋三是日本政坛中强硬的右翼人物,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归纳现象。后一问属于开放式的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但注意观点要正确,回答时主要从政治经济发展及外交政策等方面谈认识。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强调牢记历史,维护正义与和平”“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原因以及中国实行这一举措的意义。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做法各是什么?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结果悬殊的原因? (4分)

(3)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悬殊的结果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

 

查看答案

(12分)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 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中除了以工代赈、兴办工程外还有哪些?(4分)

(3)如何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6分)

(4)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2分)

 

查看答案

“这是一种纯文学的写作手法。它借用虚构等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谎言,客观地呈现现实生活、人性特征等。”下列人物名作符合这一艺术风格的是:

A. 拜伦         B. 巴尔扎克      C. 雨果        D. 贝克特

 

查看答案

导致现代科学空前大发展,使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基本原理受到怀疑和重新审查的科学理论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体系

C.生物进化论                            D.相对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