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做法各是什么?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结果悬殊的原因? (4分)

(3)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悬殊的结果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

 

(1)做法:李鸿章大办洋务,兴办军事、民用工业,扩建北洋海军,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伊藤博文政治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上:宣传西学,文明开化。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全面欧化。军事上: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4分。任答4点) (2)原因:制度差异:中国处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近代宪政国家。 文化差异: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西学停留在非常浅薄的基础上;伊藤博文既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也接受西学,文明开化程度高。(2分) 吸收西法的态度及举措不同: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伊藤博文支持“欧化”,坚持文明开化,全面学习西方。(2分)(4分。任答2点) (3)看法:不管李鸿章的失败还是伊藤博文的成功,都是时代造成的结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推动历史发展;反之亦反。(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可以得出李鸿章的做法即为大办洋务,兴办军事、民用工业,扩建北洋海军,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对于认识应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所处的时代进行客观的比较认识,不能用今天的观点苛求古人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也可以等同于考查二者一成一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原因:制度差异:中国处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近代宪政国家。文化差异: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西学停留在非常浅薄的基础上;伊藤博文既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也接受西学,文明开化程度高。吸收西法的态度及举措不同: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伊藤博文支持“欧化”,坚持文明开化,全面学习西方。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李鸿章的失败还是伊藤博文的成功,都是时代造成的结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推动历史发展;反之亦反。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背景;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 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中除了以工代赈、兴办工程外还有哪些?(4分)

(3)如何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6分)

(4)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2分)

 

查看答案

“这是一种纯文学的写作手法。它借用虚构等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谎言,客观地呈现现实生活、人性特征等。”下列人物名作符合这一艺术风格的是:

A. 拜伦         B. 巴尔扎克      C. 雨果        D. 贝克特

 

查看答案

导致现代科学空前大发展,使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基本原理受到怀疑和重新审查的科学理论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体系

C.生物进化论                            D.相对论

 

查看答案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上述思想主张的代表是: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 卢梭      D.普罗塔戈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