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期之信绝”。这反...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期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B C两项无从反映。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      )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

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

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

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的一种描述

 

查看答案

《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查看答案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查看答案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记载体现了(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查看答案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材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