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3分)历史人物的演讲稿,是后人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23分)历史人物的演讲稿,是后人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一国国民被迫行使起义权时,对暴君来说,国民回到了自然状态,暴君怎么还可能引用社会公约呢?他已经把公约销毁了。……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

——罗伯斯比尔《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1792年12月3日)

材料二     我们也有东西,一定可以胜过他,……我们的主义思想,亦要比他新,……我们为自卫为公理而战,这种战争,是为义战,义战是战无不胜的。……我们一定要团结统一,来抵御外侮,来完成我们自己的使命。

——蒋介石《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1934.7.13)

材料三     美国当时突然发现,苏联军队正在东欧建立政府;而原来许多美国人认为美苏关系会是合作关系,但结果却变成了敌对关系。

——基辛格《在北京外交学院的演讲》(1983年11月9日)

(1)材料一中,罗伯斯比尔主张处死国王,他依据的是启蒙思想家的哪一学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有何重大意义?(6分)

(2)材料二中,蒋介石在演讲时面临着怎样的时局?他认为抵御外侮要靠哪些“东西”?(7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当时苏联采取了哪些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措施?面对当时美苏的敌对关系,中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6)

(4)在研究历史时引用历史人物的演讲稿应注意什么?(4分)

 

(1)学说:社会契约论。(2分)意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并做了舆论准备;为反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政治制度。(4分) (2)时局:国内处于内战对峙,国共双方正在进行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国际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进而向华北进逼。东西:三民主义的指导;正义的力量;全民族团结抗战。 (3)格局:美苏不断对抗,形成两极对峙格局。措施:1947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l949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外交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4)应注意:演讲及演讲内容涉及的时代背景;演讲者的价值取向、政治倾向、阶级属性、国家立场等。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总体上比较简单。关于第一小问的“学说”,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社会契约论”。关于第二小问的“意义”,比较简单,即在考查欧洲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推动作用。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时局”,要注意把握住材料二时间“1983年11月9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展开,符合相关史实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东西”,主要从材料二信息中分析认知得出,重点把握住“三民主义、正义的力量与全民族的团结抗战”等。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涉及到三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格局”,根据材料三,把握住“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措施”,即考查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政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围绕以上相关史实分别展开即可。关于第三小问的“中国外交政策”,把握住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奉行的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即可。 (4)本问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相关内容——历史人物的演讲稿。正确解答本问,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即站在客观、合理的角度利用好历史人物的演讲稿,即体现考查“史料选择的科学性”立意。演讲稿不是第一手史料,要做到比较客观、合理的利用好演讲稿,以利于历史研究。因此在研究演讲稿时,毋容置疑的是,要注意侧重把握以下方面:A.演讲稿的内容;B.演讲稿所涉及的背景;C.演讲者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关立场等。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欧洲启蒙思想及其意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蒋介石的相关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系列表现;历史素养·历史认识与研究·史料·历史人物的演讲稿 【名师点睛】针对第(4)小问,考查角度新颖,涉及的是学生史学理论与素养相关内容——历史史料。近年来高考比较注重这一块,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与备考进程中,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此方面理论与素养的补充,并加强训练,做到灵活运用。针对演讲稿,演讲稿具有加工性、鼓动性以及夸张性等,在研究历史时,不能够作为第一手史料直接使用。具体应该这样做:抓住演讲稿的内容,并结合演讲稿所出现的时代大背景以及本国的具体社会背景等展开认识,合理取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7分)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是中日两国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即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分权目的。

——据赵沛《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材料三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东方民族学习西方文明的成功“范例”,日本近代化是第三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如美国历史学家赖肖尔就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对现在的欠发达国家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并判定如果这些欠发达国家“要走出一条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却是完全非科学的态度”。赖肖尔还认为,虽然日本近代历史中包含着军国主义等问题,可是日本的现代化却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是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然而,所谓“范例论”在许多方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以唐朝、明朝为例,说明古代中国权力运行中“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分权与近代西方分权在目的上的主要差异。(4分)

2)据材料二提取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关键信息,并予以说明。(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赖肖尔的观点。(11分)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两位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可见,两位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    

满分5 manfen5.com

A.完全对立                    B.完全一致

C.无法比较                    D.基本一致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满分5 manfen5.com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查看答案

1968年加拿大政府提出:“我们在与中国的贸易方面拥有经济利益,在避免中国与邻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紧张状态方面拥有政治利益。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得该政府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同时考虑到在台湾有一个分立的政府。”对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谋求在中美力量角逐中的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

B.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C.停止了依从美国的作法,形成联华的外交政策

D.打破文革期间中国外交冰封局面引发建交热潮

 

查看答案

从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A.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B.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

D.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