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

(18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1分)。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4)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1分)?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2分)。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4)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2分)。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4)

 

(1)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1分)不同点:A.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4分) (2)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 (1分)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 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皆可)(2分) 特点:反对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4分) (3)两次改造:A.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B.宋朝时,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子神化为被崇拜的偶像。(2分) 影响:使孔孟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答出两点即可)(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两则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新特点”,即在于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总体特征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两则材料信息。关于第二小问的“不同点”,即考查学生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区别的认识,需要从微观上把握材料二信息,再结合所学展开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三个小问,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依据”,把握住“事物是发展的观点”等进步历史观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佐证”,实际上是在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可以列举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的相关观点,此小问答案不唯一,符合相关史实即可。关于第三小问的“特点”,注意把握住“反对传统儒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维度即可。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两次改造”,学生不易把握,难度较大。结合所学知识,本问实际上考查董仲舒儒学主张以及宋明理学相关内容,围绕以上内容展开,言之有理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从国家层面和民间层面分别展开,所组织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系列状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6)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4)

(3)据材料三,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

 

查看答案

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他强调的是    

A.“理”是世界的本原                   B.成为“仁”者的重要性

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

 

查看答案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查看答案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查看答案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