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载:周代贵族禁止同姓通婚,但是各等级的贵族又必须在同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天子...

史载:周代贵族禁止同姓通婚,但是各等级的贵族又必须在同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天子、王姬则可与诸侯通婚。其主要目的是(    

A.贯彻周代宗法制度,防止政权旁落

B.维护宗法制度,保证贵族血统纯正高贵

C.使嫡长子继承制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D.完善等级制度,为周王授官提供参考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必须在同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即体现“维护宗法之下的等级制度”;“天子、王姬则可与诸侯通婚”,即体现维护贵族血统的纯正高贵。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政权旁落”, C项“嫡长子继承制度”,材料无从涉及;D项“周王授官提供参考”,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的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查看答案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C.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地位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念——集体安全的思想,……与威尔逊国际联盟不同的是,罗斯福倡导的联合国是以“警察委员会”作为支柱,他设想把世界划分为几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或几个大国维持秩序,这些大国在本地区具有特殊的权利和责任。……罗斯福认为,美、苏、英、中四个国家可以担当大国的角色,……中国在亚洲,尤其在远东地区发挥作用,而有关全球性的和平和安全问题,四大国将共同协商解决,这就是罗斯福的“四警”制思想。

——摘编自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

材料二     依照罗斯福的对华军事思想,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仅是战时的需要,也是维持战后亚洲和平与安全的需要。由于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援助下,中国将不仅为反日本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也将因此崛起为一个军事强国,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屏障。

——摘编自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罗斯福在“集体安全”上的主张及其实现的途径。(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罗斯福扶植中国“大国地位”的表现。(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9分)

 

查看答案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

产量(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

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6分)

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