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A.维护了社会公平                  B.有利于专制统治

C.促进了文化融合                  D.加强了民族团结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全国各地人才”、“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题干主旨,即在强调科举制度的“文化融合”功能。据此,排除ABD三项无关项,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

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2005年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

材料二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

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1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满分5 manfen5.com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15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20分)现代金融主导经济发展的变迁和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当英镑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崛起,并在货币争锋中独占鳌头时,英国被改变,世界的格局也被改变。

——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材料二  1887、1920和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1887年

1920年

1936年

名称

总额

名称

总额

名称

总额

票号

3.29

银行

9.11

银行

72.76

钱庄

2.8

钱庄

1.6

信托公司

0.22

典当

3

典当

1.5

储蓄会

1.45

 

 

 

 

保险公司

0.63

 

 

 

 

钱庄银号

5

 

 

 

 

典当

2

合计

9.09

 

12.21

 

82.06

 

 

 

 

 

 

 

 

 

 

——据燕红忠《近代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一些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经济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上半期英国以及世界格局是如何“被改变”的?(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哪些特点?(2分)简述1936年我国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4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中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即使新金融秩序创造出新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

(4)你是否赞同人民币未来能够成为“世界货币”的预测?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查看答案

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