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繁盛篇:千年骆驼铃吟唱中国传奇 驼...

(2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繁盛篇:千年骆驼铃吟唱中国传奇

驼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驮载的不仅仅是财富,更多的是文化。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西方的宗教、戏剧、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进入中国,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流行……在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稳步前行……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

材料二  衰落篇:汽笛轰鸣淹没了摇曳驼铃

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 “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 ”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材料三  崛起篇:世界繁荣的呼唤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日、俄等国都先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背后的潜台词是视中亚为联通欧亚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力争在“枢纽之争”中占据上风……(“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海合组织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传输的文化对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有哪些?(8分)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丝绸之路崛起的因素有哪些?(6 分)“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4 分)

 

(1)意义: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崛起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点4分) (2)原因: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商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商品结构的调整;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比手工产品更有竞争力;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的使用;西欧国家的崛起,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任意四点给8分) (3)因素:对中亚、中东资源和战略位置的争夺;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中美俄等等大国的推动;全球经济不景气引发的对市场的争夺。(任意三点给6分) 影响:对东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速中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速中国紧急发展和崛起的步伐。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丝绸之路传输的文化对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意义其实就是主要依据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从资产阶级兴起、思想解放、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回答归纳即可。 (2):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既包括中国自身的因素,也包括西方国家不断的崛起。中国自身的因素包括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等。西方国家不断的崛起主要包括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还包括工业革命。例如,“汽笛轰鸣淹没了摇曳驼铃”足以证明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包括工业革命等因素。 (3)回答因素可以结合“视中亚为联通欧亚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再从中东和中亚的资源和地理位置、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和当前经济困难等方面回答概括即可;影响可以从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等方面回答即可,影响必须依据材料和当前国情分析指出。本题难度较大,关键在于对当前国情的了解程度等方面的认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丝绸之路传输的文化对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意义、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推动丝绸之路崛起的因素、“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等 【名师点睛】 “丝绸之路”既是常考的热点,又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所以,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注重基础,突出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本题的命制既具有历史感(明清之际丝绸之路),又注重体现时代风貌(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对当今的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回避热点问题,充分体现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关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 l20年祭,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令人不断追思以受到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9 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的小川又次,于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的《征讨清国策案》总结道:(清朝)“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强国。”“清国岁入总计一亿二千五百万圆有余。……拥有本邦十倍面积、人口之大国,其岁入不足本邦一倍,其财政困难可想而知。”“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可惜的是,“今日清国之人民,……乃无智愚昧之人民”, “不知爱国为何物”

——腾讯网“短史记”《甲午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这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  今年是甲午年。l20 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2014年习近平会谈话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表示,中日关系近几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入新的转折期,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中日在双边关系的原点上出现了分歧。中方认为,l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目标就是中日两国要正视历史,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从 2006年起,日本方面却认为互惠是目的,友好是实现互惠的手段;其次,中日对战略互惠的理解上存在差异。2008 年中日双方确立了战略互惠关系,中方重视战略互信和互惠并重,日本更重视互惠,更趋利;第三,这一轮中日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问题加岛屿争端,是一个叠加共振的局面。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也成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新热点。李薇认为,日本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但是不能正视历史的民族是不会让人放心、被人接纳的。

——中国青年报《日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中日不会再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6分)材料二中习近平所说的甲午战争“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的含义是什么?(4分)习近平发表该谈话的意图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因素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查看答案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查看答案

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

  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

年份

1992

1995

1998

2000

东部

总量/亿美元

98.6

319.7

386

348.9

所占比重%

89.6

85.9

85.2

86.5

中西部

总量/亿美元

11.3

52.5

66.8

54.4

所占比重%

10.4

14.1

14.8

13.5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查看答案

2014年7月,金砖国家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启动资金为500亿美元,总部设在上海。另外建立1000亿美元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该银行的设立表明(      )

A.经济全球化推进了国家问的经济合作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得以加强

C.世界银行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开始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