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上述“趋势”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4)材料一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如何积极应对?(6分)

 

(1)趋势:经济全球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工业革命的开展。(4分) (2)影响:加强了各地的联系,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4分) (3)表现: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2分) (4)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和所学知识体现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工业革命的开展。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考察的是新航路开辟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地的联系,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抓住材料中关键词“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动身去任何国家”“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便可得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表现。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中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趋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问:“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老农回答说:“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三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 800人。

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材料四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老农所说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3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2分)

(5)根据材料一、三、四分析苏联和美国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至少答两点(2分)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查看答案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查看答案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