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题时抓住“‘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的表述,符合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西周是一个分权的国家,西周形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诸侯可以世袭,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不得干涉,并未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这与秦统一后高度的中央集权是不一样的。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问题,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和政治上统一的趋势相一致,在思想上,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到了秦朝,秦王采纳了法家的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法家学说统一天下思想。法家思想“严而少恩”的弊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汉书·艺文志》)武帝以后,学者犹兼治诸子百家之学。(《汉志》)……其次,独尊儒术的名下,实融汇法、道、阴阳诸家,非比于先秦儒学。

——摘编自左靖《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的思想变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中能得到哪些认识。你认为该如何对待古代文化。?(1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儒术独尊下的学术状况。(9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试给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建议。(10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6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查看答案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发明本心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查看答案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查看答案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