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所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②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主张克服“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④本质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查看答案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查看答案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查看答案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查看答案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