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2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一一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2分)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2分)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6)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2分)

 

(1)角度:政治意义(民主政治)(2分)功绩:结束了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4分) 理【解析】 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近的过程。(2) 注意:全方面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2) 【解析】 试题分析:(1)“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说明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明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注意比较两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第二段材料“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 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进而理【解析】 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等。最后升华到史学研究的角度,要全面分析各种史料,务求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三民主义的实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6分)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8分)

(4)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2分)

 

查看答案

《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到欧洲》指出:“在法国、德国设计出欧洲共同体这样一种制度性创新方式来振兴本国经济的时候,英国却采取抵制和不介入的立场。”但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从抵制欧共体到加入欧共体的主要原因是

A.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其重整大国地位 

B.英国霸主地位丧失,不得不依附法、德

C.欧洲一体化动摇了英国传统的大国地位 

D.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实现英、德和解

 

查看答案

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即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这一理论的影响是

A.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B.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

C.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

D.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查看答案

图是某纪念馆的标识,下列文物、文献最适合入选该馆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北纬38°线标志牌

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③被拆除的柏林墙残体

④《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毛泽东传》中写道:“在这场危机过后,(苏联)很快就迁怒于中国,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这个讲话,成了苏联对中共发起新一轮围攻的信号。”这场危机是指

A.越南战争           B.柏林危机           C.朝鲜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