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 材料一 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

(15分)

材料一      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腾文公上》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欲则赏不行……。

——《荀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墨子的观点,并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孟子、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态度说明汉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消亡的原因。(9分)

 

(1)观点:兼相爱,交相利,不主张爱有差等。(或把道德伦理规范与物质生活直接联系)(2分) 原因:战国时期思想解放,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为失去原先严密控制的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提供发展空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生产劳动者交换关系观念的扩大,使得其思想强调以物质生产为根本。(4分) (2)批评、反对或不赞成。 (3分)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不近人情、近乎残酷的生活训练和精神训练;半军事化的组织,对统一国家的威胁;轻文重用,缺少领袖发扬学说。(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关于第一小问的“观点”,根据材料一信息“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即可直接归纳、概括得出,凸显“兼相爱,交相利”核心。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难度极大,学生不易把握住。结合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思考,主要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思想解放、铁犁牛耕推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等角度展开,分析和归因。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归因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态度”,有材料二信息,直接分析、认知,即可判断得出。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难度较大,解答时候,要注意抓住题干关键时间“汉以后”。根据材料二相关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重点注意把握以下方面: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学取得独尊地位;B.墨家学说自身的原因;C.对巩固统一国家的实际作用不大;D.不太受统治者喜欢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消亡及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不同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会有不同的视野或角度,甚至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较多的是以《易经》为准则,提出了“循环论”( 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史学研究有时又以《左传》为准则,即提出“复古论”,总以夏商周三代为标准,厚古非今。

材料三     1898年严复《天演论》的出版,给史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社会进化论不仅形成了新的历史观而且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摘自长江日报专栏刘洪波的《天演论颠覆历史观》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你对上述“三观”说明肯定或否定的理由,要求符合历史事实。

 

查看答案

(13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训蒙读物,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请回答: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2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东西方时代特征。(6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7分)

 

查看答案

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一史学观反映出的世界历史的特点是      

A.趋同性           B.全球性          C.多样性         D.整体性

 

查看答案

“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查看答案

影响右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满分5 manfen5.com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       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