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的情况不是代代都有的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D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中“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说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仁政”举措并不比西方逊色,但中国古代的圣人不能代代常有和“仁政”举措不能长期持续进行,而西方实行民主政治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日趋富强,人文关怀也越来越盛,所以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和史实,D项说法错误,郭嵩焘是清政府官员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清朝政治制度,而只是进行中西政治的比较,进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不足之处,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中外比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查看答案

隋唐创建科举制度之后的千余年之中,有关该制度的存废之争曾多次发生,如唐代的“府学之争”;宋经术与文学之争;王安石变革考试内容,改诗赋为经文;明太祖朱元璋罢停科举等。科举制“存废之争”的实质是(    

A、君主专制是否加强                B、对科举制利与弊的思考

C、文化学术自由讨论               D、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

 

查看答案

唐代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材料体现了唐代(  

A、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完善

B、君权与相权达到了平衡

C、“君为臣纲”理念开始形成

D、君主独裁现象得以避免

 

查看答案

随着时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的嬗变。在此,“再一次寻找制度建构”指的是(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B、重新确立以血綠为核心的宗族关系

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

D、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

 

查看答案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健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对“四年健侯卫”“ 六年制礼作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礼作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礼作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礼作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礼作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